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分享現實生活的感受

--摘錄自新青學社工人文學獎籌委會:《第三屆工人文學獎文集》,1984,頁218-221
文:金依

  「工人文學獎」舉辦到第三屆,參賽者和參賽稿件又比上一屆增加,投稿也有了擴大,包括多個行業的文藝愛好者,也包括一些關注工人生活的知識份子。評選結果,絕大部份的得獎者都是新參加的。

  「工人文學獎」一屆比一屆發展,無疑使人感到興曆,這一年來,「工文獎」引起社會上一些關注,有批評、有讚揚、有探討,多是出於對工人文學的關心,而「工文獎」的取得進展,卻是主辦機構堅持一個宗旨:現在走向踏實,他們踏實地展開徵稿、宣傳、組織評選、參與理論探討等多方面的工作臺,從而取得一些進展,實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開頭也曾這樣想過:新青學社並不是一個有代表性的工人團體和機構,「工人文學獎」為什麼由他們來舉辦呢?後來經過接觸,我瞭解到這一群知識青年為培育工人社會意識的熱忱,也從他們默默的實踐過程中,看到他們的堅毅和誠摯,舉辦「工文獎」,正如籌委會所說:「實際上確是為工友們提供一個創作的園地,增加了多一個機會,把他們自己身邊的問題有以清新的,有以通俗的文句,一一表達出來,使到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們,能夠多一點分享現實生活的感受,從而更深一步地瞭解處身的四周環境。」(見《一九八二年第二屆工人文學獎得獎文集代序》)可以再次看到這正是舉辦「工文獎」的原意,這就使人感到是一種非常實際的主張和做法,他們並沒有以「工人文學」這個大題目來嘩眾取寵,而是平實地、默默地,從現實的基礎起步,而又踏實地一步、兩步、三步地走出來,由學社到荃灣,由荃灣到香港社會。到目前,新青社仍然是一個小團體,仍然是一間較著重工人文化水平的提升的工人夜校,但「工人文學獎」已初步的得到社會的關注——評論上的是褒是貶,實際上都是一種關注。

  問題不在社會上的多少關注——當然關注是越多越好——主要是「工人文學獎」逐步地走向它的目標,它所提供的園地又有了一批新的開墾者,應該說,每一位參賽者都是開墾者,他們之中,不少是不僅以一篇作品來參賽的,而絕大多數作品的創作態度也是非常認真的。要注意的是「工人文學獎」不像另一些文學獎一樣以钜額獎金作吸引,而得獎也並不等於得到很大的榮譽,參賽者大多數是文藝愛好者,他們之中不少也是工人和各業的受薪階層,「工文獎」確實給他們提供了園地,讓他們有所抒發。

  香港有數不清的無數報刊,但園地多是約請專業的,半專業或業餘作家撰稿,可供投稿園地不多,這和報刊組織的實際問題有關。例如人手問題,稿件對讀者的吸引力以致銷路等等,但由於香港年來一般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廣大的勞動者接觸文藝,而且對文藝產生興趣的機會也多了,由於他們接觸到實際生活,因而有表達的意向,有抒發的欲望,而又有能力用文藝手段以達這個目的者有的是。但我們找不到園地,稿件未必為報刊所用,「工人文學獎」提供的園地,正好給他們「增加多了一個機會」。

  「工人文學獎」本身並沒有很大的「奢望」,並沒有祈求得到傳世之作甚至即時產生成熟的工人文學作品。但是,對工人(或關心工人生活)的投稿者來說,除了「增加多了一個機會」之外,他們還可以由此得到鼓勵和鍛煉,因為既有獎,就有評選,這裏頭是有比較有競爭,因此必須經營好他們的作品,不然的話,也就失去了參賽的意義了。

  應該說,第三屆的「工人文學獎」的參賽作品,不僅在量上比第二屆和第二屆多,在質上也有進步——雖然還不是很有份量的作品,進步只是以與本身比較而言。正如一個學生,這次的成績比上一次好,一個運動員這次成績比上一次好,他們雖未一鳴驚人,但實際上對他們自己來說是進步,而且再吸取一次經驗,把基礎再打實一點。「工人文學獎」繼續舉辦下去,再在組織來稿、宣傳、評判等各方面努力加強,相信由量到質都會逐步有所提高。

  新青學社雖然不是一個有代表性的工人團體,但由他們有培育工人的社會意識,團結工人,通過互相交流,瞭解社會責任及時代使命,共同實踐,為改革社會而努力這一「使命」,繼續舉辦「工人文學獎」應是有現實意義的。

  說「工人文學獎」是「開倒車」和「愚弄工人」的批評不易使人理解,大概也不會使「工文獎」開倒車亦不會使工人感到參賽是被愚弄。而要給「工文獎」下定義,規劃其界限,也許應當要做,但在「工文獎」剛剛起步,還要艱辛地以求發展的時候,這個理論工作,也許要從不斷的實踐中逐步總結。現在,確實不應由「工文獎」籌委會或新青社來負起這個擔子。

  第三屆「工人文學獎」的得獎作品中,小說、詩歌、散文和擬定題目都有佳作。舉例而言,小說組冠軍《這個夏天》就是一篇生活氣息濃郁的作品,沒有他經年累月在馬路上的感受,決然寫不出這篇使人讀來感同身受的作品。

  可惜的是報告文學參賽作品意外的少,這種形式很適合工人們寫作,適合以此來反映工人生活,但也許參賽者還未熟習這種形式,籌委會如能在這方面努力提倡,相信以後會有收穫。

  讀過第三屆「工人文學獎」所有作品,很有一些感觸,那是雖然仍未能即時產生成熟的工人文學作品,但這些收穫也來得不易。正如上屆得獎作品文集《代序》中最後一段所說:「我們仍然深信一個事實,工友們平日把創作和精神耗於生活的擔子上實在太多了。就算十足天才的,也沒法抽空或提起勁來抒發。這種現實,會是工人文學獎的最大敵人。」

  我的感覺,是我也有這個「最大敵人」,上述情況,也是對我本人的寫照。不過,在參賽和得獎作品中,也許會使人得到鼓勵,即使生活是這樣的匆迫,只要投入生活,留意生活中可以提取的東西,那就有進行文學活動的第一個條件。

  所有參賽作品都是和「生活的擔子」這個「最大敵人」鬥爭的過程中產生的,「工文獎」提供了向這個「最大敵人」挑戰的機會,由參賽到得獎,都可以說是向這個「最大敵人」挑戰的勝利者。

  向勝利者致敬,祝大家節節勝利!繼續「使到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們,能夠多一點分離現實生活的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