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工人的文學

原載《明報》,2007-11-12
文:陳智德

——文學史上的人事物八十年代香港有志寫作的人,除了投稿到由香港大學學生會及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合辦的青年文學獎,或由前市政局主辦的中文文學創作獎之外,職業青年及工人們,還可以參加「職青文藝獎」和「工人文學獎」。

首屆工人文學獎於一九八一年由新青學社舉辦,評判由陳慶源、陳錦昌及余翠嫻擔任,該屆又特設「懷念獎」,由蔡振興、何良懋和陳慶源擔任評判,由「香港支援中國作家行動」捐出獎項,指明頒予「最富社會性優秀作品」。該「懷念獎」由顏展民以一名律師行「師爺」為題材的小說〈石莊臣師爺〉獲得。

什麼是文學的社會性?又什麼是個人性?相信不單為個人與集體的題材上的分野,這論題可引伸更複雜的討論,暫且不表,這裏只想由此提出,工人文學獎的創立具鮮明理念,一開始即標舉文學的社會意義。一九八一年出版的《第一屆工人文學獎得獎文集》有「工人文學獎籌委會」的序言,提到當時的文化媒體為商業資本所壟斷,工人文學獎的設立正想突破此壟斷,讓更多人可以參與文學創作,亦藉以打破「文學神話」,即文學並非遙不可及的事物;而特別以工人為對象,則為了「鼓勵被壓迫者去講自己的說話」。

工人文學獎辦了三屆,後來的得獎者包括飲江和陳娟等,然而這文學獎的焦點已不在於得獎者本身,在八二、八三年間,更由工人文學獎的理念引伸出許多相關討論和爭議,包括工人文學的本質及階級意識等問題,針對得獎作品,更針對文學獎的搞手,為此第三屆工人文學獎籌委會寫了一篇〈我們的回答〉,連同部分討論文章,輯錄於《第三屆工人文學獎得獎文集》中,使該文集在得獎作品以外,成了更重要而少見的工人文學討論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