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復辦背景和理念

背景
七十年代,香港社會運動氣氛熾熱,一群有學運背景的大專生創辦了新青學社,希望「培育工人的社會意識,團結工人,通過相互交流,去了解社會責任及時代使命,共同實踐,為改革社會而努力」。當時社會上未有普及的基礎教育,因此新青學社開辦工人夜校,教授語文和社會科。為了鼓勵社內工友表達自己的生活和感想,新青學社在1980年正式創辦了工人文學獎,並接連辦了四屆。後來新青學社的工人學員愈來愈少,也面臨資助不足的問題,工人文學獎便在1984年結束。其後,新青學社也在1985年改組為街坊工友服務處。

時間晃眼間過去了25年。香港經濟轉型,工廠大量北移,大部份勞工不再是產業工人,不同種類的服務性行業成為了主流。「工人」的身份漸漸被「僱員」取而代之,但基層勞工的處境仍然惡劣,工資下調,工時上昇,勞工的議價能力愈來愈低,基層生活也愈來愈困苦。2010年,適逢街工創辦25周年,一些新青舊人起了復辦工人文學獎的念頭,於是聯絡志同道合的各方友好,組成「第五屆工人文學獎籌委會」,正式籌辦第五屆工人文學獎。

目的
一、鼓勵工人寫作和發聲,同時推動社會正視工人的生活和處境
二、提昇工人階級意識
三、確立工人文學的價值

願景
我們希望透過舉辦工人文學獎,鼓勵工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經歷、感受、世界觀,從而提昇工人間團結互助的意識,明白工人在社會的位置,令工人變得更有力量;同時,培養工人創作的土壤,壯大工人文學的傳統,叫社會大眾正視和思考工人的身份和處境,並賦予「工人」更豐富的意義。工人文學獎並非直接服務於工人運動,文學創作本身鼓勵觀察、反省、表達自我和世界的關係,已有自我實現和改變社會想像的價值。然而,我們相信工人文學獎可以發揮的影響,長遠必然有利於推動工人運動,為追求平等公義的社會盡一分力。

誰是工人?
曾幾何時,大多數工人都屬於產業工人,但隨住經濟結構漸漸改變,不少工人已轉為從事服務業;同時社會制度的改變,如社會保障的出現,加上貧困的小本經營者和自由職業者大量增加,也令貧苦大眾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下的工人階級。因此,工人階級的傳統定義,有待仔細重構才能應用於今日社會。工人文學獎籌委希望與基層社群連結,將工人階級的理解擴展至體力勞動、腦力勞動、退休工人、失業工人、無償勞動者(如家庭主婦),以至小本經營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